基本简介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毕业学校:西南石油大学
主要兼职:兼任《Molecules》(ISSN 1420-3049) 杂志客座编辑和编委、《Pharmaceutics》 (ISSN 1999-4923) 杂志客座编辑、《Gels》(ISSN 2310-2861) 杂志专题编委,《Frontiers in Chemistry》(ISSN 2296-2646)、《Frontiers in Materials》(ISSN 2296-8016) 和《Molecules & Medicinal Chemistry》杂志副编辑,《Open Glycoscience》(2007年-2012年)、《高分子通报 》(2007年-2022年)、《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2004年-)、《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5年-)、《生物物理学》(2012年-)、《腐植酸 》(2009年-)、《广州化学》(1999年-2000年)、《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6年-2007年)等杂志编委。为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及太阳集团tyc138基层委主任、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化学学会高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任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厦门双百人才及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广州开发区创业领军人才项目等学科(会评)专家评审组成员。
电子邮件: ceszhlm@mail.sysu.edu.cn
课题组网站: http://zhangliming.polymer.cn/; https://www.x-mol.com/groups/Liming_ZHANG
学历
博士学历:1991年02月-1994年06月,在西南石油大学攻读工学博士学位 (其间:五个月在四川大学学习博士课程,三个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合作研究;导师:任书泉教授)
博士后学历:1994年07月-1996年06月,在太阳集团tyc138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合作导师:李卓美教授)
学术经历
1996年07月-2000年12月:太阳集团tyc138高分子研究所讲师(1996年07月)、副教授(1996年11月)、硕士生导师(1996年11月),研究室主任(1997年01月-1999年12月)、副所长(1998年01月-2000年12月),教工党支部书记(1998年01月-2000年12月),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委员(1998年01月-2000年12月)。
2001年01月-2002年07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X27C)进行 Research Support Specialist研究(Benjamin Chu杰出教授和Benjamin S. Hsiao杰出教授课题组)。
2002年06月-2016年01月:太阳集团tyc138高分子研究所教授(2002年06月)、博士生导师(2003年06月),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01月-2012年12月)、所长(2013年01月-2016年01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2005年01月-2016年01月),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教育与学位委员会委员(2005年01月-2016年01月)。
2011年05月-2012年0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进行访问教授研究(Richard N. Zare院士课题组)。
2016年03月-现在:ok138cn太阳集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01月-现在: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3年01月-现在: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学科方向
所在学科:材料化学与物理,材料学
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研究兴趣:天然大分子类聚电解质体系、水凝胶体系及杂化物体系与其功能化
负责指导博士研究生25人(其中:受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出访一年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6人,合作指导博士后人员7人和访问学者1人,10多名本科生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广东第六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高分子材料赛区二等奖及太阳集团tyc138逸仙学院拔尖学生实验班(2012年-2016年)等指导老师,本课题组往届成员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和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及3人获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学术业绩
已主持、共同负责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并承担科技部973重大项目研究 (学术骨干) 等。主要学术成果:(一)发展利用天然大分子的接枝、嵌段和星形高聚物,探明产物分子结构与溶液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子结构剪裁可在其水溶液中实现疏水缔合胶束化、环境敏感胶束化和聚电解质功能材料等;尤其是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将含叠氮基团的改性天然大分子与含炔基的树枝状聚酰胺-胺、树枝状聚赖氨酸基元连结合成了星形高聚物,着重探讨了其在水溶液中与脱氧核糖核酸或者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纳米复合物形成以及体外转染性能, 探讨了有关药物释放行为及其与基因共传递的可能性等。前期主要工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4, 264, 130729; 2023, 253, 127467; 2020, 154, 855–865; 2015, 79, 209-216)、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1, 258, 117706; 2015, 123, 237-245; 2013, 94, 185-192; 2013, 98, 905-913; 2011, 83, 1499-1506; 2009, 76, 349-361; 2008, 74, 390-395; 2007, 67, 337–342; 2007, 68, 218-225; 2007, 69, 196-201)、Biomacromolecules (2011, 12, 642-649; 2010, 11, 3395- 3405)、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1, 21, 5273-5281)、Biomaterials (2012, 33, 4731-474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2018, 13, 857-875; 2017, 12, 1085-1096; 2015, 10, 939-947; 2015, 10, 2735-2749; 2012, 7, 4649-4660)、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4, 417, 301–309; 2013, 405, 305-311)、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20, 109, 110636; 2015, 49, 485-492; 2014, 41, 36-41)、Nano Research (2018, 11, 3886–3898)、Food & Function (2021, 12, 8522-8534)、Acta Biomaterialia (2020, 102, 298–314)、Bioconjugate Chemistry (2022, 33, 2398-2410) 等学术杂志以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二)发现天然大分子在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条件下,可与水溶性硅氧烷前驱体快速发生水解缩合形成新型杂化水凝胶,该类水凝胶具有分形结构特征且具有优良的力学等性能等;发现天然大分子在不使用任何化学交联剂或加热条件下可与一些功能性大分子发生主客体包合形成新型超分子水凝胶,该类水凝胶新材料具有独特的生物医用性能等;发现源自传统中草药杜仲的京尼平可有效化学交联酪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且所得水凝胶新材料可用于构建结肠靶向药物载体等;发现其在无外加光引发剂的条件下采用光交联方法,经原位光包埋后的溶菌酶可有效地保持其二级构象及生物活性;发现高粘附性的天然大分子基水凝胶,可用于伤口敷料和急性止血材料等。前期主要工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4, in revis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484, 14949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4, 256, 128505)、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8, 202: 523–529; 2015, 128, 163-170)、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021, 19, 130)、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6, 110, 24864-24868; 2006, 110, 16503-16507; 2006, 110, 12225-12229; 2007, 111, 10665-10670; 2008, 112, 6315-6321; 2008, 112, 13749-13755; 2009, 113, 2688-2694)、Biomacromolecules (2009, 10, 959-965; 2010, 11, 2204-2212; 2011, 12, 3124-313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9, 373, 41-47; 2010, 393, 96-103)、Colloids and Surfaces B (2010, 79, 142-148; 2020, 194, 111159)、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10, 30, 804-811; 2013, 33, 2632-2638)、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1, 21, 4650-4656)、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1, 359, 399-406; 2011, 364, 566-573)、Cellulose (2020, 27, 1555–1571) 等学术杂志以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三)探索利用天然大分子制备杂化功能材料的途径和方法,发现经其表面修饰后的磁性纳米粒子既具有优良的分散稳定和生物相容性又能通过共价偶联对木瓜蛋白酶等进行有效固定,还发现其分别与二氧化锰固体脂质纳米粒用于颅内胶质瘤诊断与治疗、单壁碳纳米管纳米包合物用于基因与光热联合治疗胃癌等;制备天然大分子基纳米电纺纤维膜,探讨了纤维直径、力学性能、亲疏水性能、细胞粘附等影响,并对所得纳米纤维膜作为皮肤、骨组织工程支架和药物载体等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等。前期主要工作发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9, 8, 1900047)、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19, 98, 9-18; 2016, 67, 159-169; 2014, 45, 556-563)、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2019, 11, 22194-22205; 2012, 4, 1050-105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1, 181, 1243–1253; 2020, 148, 483–492)、Biomacromolecules (2007, 8, 1480-1486)、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1, 85, 845-853)、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2022, 110, 1052–1061)、Pharmaceutics (2022, 14, 5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2020, 15, 3023–3038; 2019, 14, 9497–9512; 2017, 12, 3365-3374; 2017, 12, 197-206; 2016, 11, 1147-1158)、Biomaterials Science (2019, 7, 1973-1983) 等学术杂志以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荣誉获奖
1999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1999年获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2000年获太阳集团tyc138“马应彪奖教奖”
2000年获太阳集团tyc138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0年获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3年度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自然科学类) 三等奖 (排名: 1/5): 新型水溶性两性纤维素衍生物的研究 (粤府证 [2004] 52号)
2003年获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年获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5年获太阳集团tyc138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5年获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6年获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7年获太阳集团tyc138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2007年获太阳集团tyc138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芙兰励教奖”
2007年度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 1/5): 亲水性聚多糖改性材料(粤府证 [2008] 1554号)
2007年获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2008年选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9年选广东省石油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9年选太阳集团tyc138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2010年度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 1/8): 生物资源大分子功能化利用的基础研究(粤府证 [2011] 725号)
2013年度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 1/6): 水凝胶新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粤府证 [2014] 1409号)
2014年获太阳集团tyc138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美乐仕奖教奖”
2014年获太阳集团tyc138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服务二十周年奖
2016年获太阳集团tyc138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6年广东第六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二等奖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材料研究协会)
2018年度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排名: 8/10): 脊髓损伤修复新疗法的研究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粤府证 [2019] 1244号)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通讯评审通过项目(排名: 1/7; 一等奖/二等奖): 天然大分子改性与其功能化
代表论著
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73篇、会议论文近160篇及参编国外英文专著4章,多次在重要的学术会议上Plenary和Keynote邀请报告;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近90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67件、部分已实施转化。
近期我们代表SCI论文:
[14] Novel natural polymer-based hydrogel patches with Janus asymmetric-adhesion for emergency hemostasis and wound healing.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4, in revision.
[13] Co-delivery of siAEG-1 and doxorubicin to treat osteosarcoma via nanomicelles for azide-alkyne "click"conjugation of poly(L-lysine) dendrons on z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4, 264, 130729 (1-11). (一区)
[12] Intelligent biobased hydrogels for diabetic wound healing: A review.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484, 149493 (1-30). (一区)
[11] Multifunctional chitosan-based gel sponge with efficient antibacterial hemostasis and strong adhe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4, 256, 128505 (1-11). (一区)
[10] A co-carrier for plasmid DNA and curcumin delivery to treat pancreatic cancer via dendritic poly(L-lysine) modified amylo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3, 253, 127467(1-10). (一区)
[09] Cationic 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ed from amphiphilic chitosan derivatives containing poly(amidoamine) dendrons and deoxycholic acid as a vector for 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gene.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1, 258, 117706 (1-9). (一区)
[08] Nanoparticles composed of tea polysaccharide-complexed cationic Vitamin B12-conjugated glycogen derivative. Food & Function, 2021,12, 522-8534. (一区)
[07] Hollow organic / inorganic hybrid nanoparticles from dextran-block-polypeptide copolymer: Double click reaction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1, 181, 1243–1253. (一区)
[06] Hyperbranched cationic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for efficient siRNA delivery and diabetic wound healing enhanc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0, 154, 855–865. (一区)
[05] Redox-responsive nanoparticles from disulfide bond-linked poly-(N-ε-carbobenzyloxy-L-lysine)-grafted hyaluronan copolymers as theranostic nanoparticles for tumor-targeted MRI and chemo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0, 148, 483–492. (一区)
[04] Long-circulating zein-polysulfobetaine conjugate-based nanocarriers for enhanced st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curcum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20, 109, 110636 (1-9). (一区)
[03] Naturally-occurring bacterial cellulose-hyperbranched cationic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MMP-9 siRNA composite dressing for wound healing enhancement in diabetic rats. Acta Biomaterialia, 2020, 102, 298–314. (一区)
[02] Reduction sensitive hyaluronan-SS-poly(ε-caprolactone) block copolymers as theranostic nanocarriers for tum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19, 98, 9-18. (一区)
[01] Electroactive polyaniline/silica hybrid gels: Controllable sol-gel transition adjusted by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8, 202, 523–529. (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