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伟副教授、王成新教授团队在水系钙离子电池储能领域取得进展

发布人:袁湛楠

水系钙离子电池,得益于丰富的钙资源、良好的安全性、较快的动力学、低成本等优势在二次电池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负极材料主要局限于一些具有共轭结构的烯醇、酮等稠环芳香化合物等,致使容量极其有限,且离子/电子传输动力学滞后严重,氧化还原电位相对较高。因此,开发具有低电位、大容量、快动力学、高循环稳定性的负极材料对于水系钙离子电池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image-20240926161024-1

图1. 锌金属电极在CE与ZE中不同的界面电化学过程示意

近日,我集团王成新教授团队系统研究锌金属在一系列钙盐、锌盐水溶液电化学析氢极化过程基础上,首次使用三氟甲基磺酸钙水溶液作为电解质,锌金属箔充当负极,构建水系钙离子电池,并揭示了其独特的界面电化学性质——锌金属表面原位形成均匀、致密堆积的复合界面层,与对应锌盐电解液的严重枝晶生长界面形成鲜明对比。该复合界面层由水合碱式碳酸钙纳米晶、氟化锌纳米晶、非晶有机碳等组成,其均匀、稳定、紧凑的结构有效地避免了水与锌金属负极的直接相互作用,显著抑制了析氢腐蚀、锌枝晶生长,大幅提高了锌箔负极的使用寿命。对称电池在0.5 mA cm-2的电流与2.5 mAh cm-2的电量下,稳定电镀/剥离1600小时,远优于常规无稳定界面的对照组对称电池的150小时;相应的水系钙离子电池器件在 1 A g-1的倍率下,经过700次循环容量保持在80%,远优于常规无稳定界面的对照组器件的200次循环容量持有率仅13%的情况。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合适的界面工程,金属负极同样适用于构筑各种高效、安全的水系电池,这为各类水系电池负极提供了新的选择。相关成果以“High-Performance Aqueous Calcium Ion Batteries Enabled by Zn Metal Anodes with Stable Ion-Conducting Interphase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我集团22级硕士研究生郭韦华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成新教授与宋华伟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ok138cn太阳集团为论文唯一完成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太阳集团tyc138测试中心等的大力支持。

image-20240926161024-2

图2. 锌金属电极在CE与ZE中的电化学性质表征。(a)线性伏安扫描,(b)塔菲尔曲线,

(c)交流阻抗谱,(d)恒电流对称电池电镀-剥离稳定性,(e)变电流对称电池电镀-剥离稳定性。

image-20240926161024-3

图3. 锌金属电极在CE与ZE中的界面演变。(a-c)初始态锌箔、循环后锌箔的扫描电镜,

(d, e) 使用CE的锌电极循环后表面、截面结构、组分等,(f, g)原位光学显微镜枝晶监测。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2778

 

初审:袁湛楠

审核:田雪林、许俊卿

审核发布:李伯军